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 地震频道 / 地震科普

地震科普知识

发布时间:2014-09-28
字体:
访问量:
来源:
分享到:

 地震是怎么回事?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是人为因素直接造成的,如核爆炸引起的振动。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什么叫震源和震中?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什么是震级和烈度?

 地震有两个主要参数,一是震级,一是烈度。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烈度是指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

 什么是地震带?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全世界的地震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或称欧亚地震带),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严重。我州的地震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总的来说,我州北部草原地区地震少且震级小、破坏轻,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河谷山区地带。

 地球上每天发生多少次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仅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10余次。

 人们是怎样观测地震的?

 人类了解、掌握每天发生的地震情况是通过安置在地震台的测震仪来实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观测地震的仪器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制造的候风地动仪,它比欧洲同类仪器要早发明1600多年。

 现代的测震仪已经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甚至还有专门的海底地震仪和深井地震仪。专门地震台站也无须人工值守,可以自动记录地震信息,然后通过电缆或无线电波将地震信息自动传输到接收中心。人们已经可以坐在计算机面前,同时分析处理几十个不同方向,包括几百公里以外的地震台站传来的地震波形,然后在几分钟内确定出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参数。这样,每当有地震发生人们可以很快地掌握地震的基本参数,为做好震后的应急抢险和救援等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

 

我国的地震概况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近百年来,我国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600多次,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地震给我国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因地震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55万,占同期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53%

1901年以来,四川的炉霍、茂县、理塘、康定、松潘、平武等地先后共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7次。

我州境内发生的较大破坏性地震有:1933年茂县叠溪7.5级地震,1976年松潘两次7.2级地震,1989年小金6.6级地震。

 

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    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大,可能造成的灾害也就越大。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震中烈度就越高,破坏也就越重。一些震源深度特别浅的地震,即使震级不太大,也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破坏。

2、    场地条件: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都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所以,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避开那些不利地段,选择有利地段。

3、    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地震如果发生在没有人烟的高山、沙漠地区,即使震级很大,也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或损失。相反,如果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4、    建筑物质量:地震时房屋等建筑的倒塌和严重破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之一。房屋等建筑的质量好坏、抗震性能如何,直接影响到受灾的程度,因此,必须做好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5、    地震发生的时间:一般来说,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在夜间,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比白天更大,平均可达35倍。唐山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地震发生在深夜3点多,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

6、    对地震的防御状况: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对地震有没有防御,防御工作做得好与否,将会大大影响到经济损失的大小和人员伤亡的多少。防御工作做得好,就可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